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人人都看得懂的自然建造之道

华科出版社 建筑遗产学刊
2024-09-07


本书献给那些梦想建造一个家的人

希望查阅本书,能帮助你找到实现梦想的方法


《赤脚建筑师:绿色建筑手册》

作者:[荷]约翰·范伦根 著    谭刚毅 钱闽 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定价:99.60元

页数:736页

装帧设计:小32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宽度设计,单手持书很轻松


知名建筑师、建筑学者联袂推荐


这本书其实不仅对赤脚建筑师,对穿鞋的建筑师也同样有教益;不仅对乡村,对城市的有机更新也同样有价值。

——崔愷  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盖房子这件事本始自民间,赤脚建筑师就是回归本源。

——李保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院长、教授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手册的样稿,第一反应是,如果我上大学的时候能看到这本手册就好了,那时的建筑学习显然“脑”和“手”是分立的。同时,我认为这本册子对于有能力且想DIY自己住房或工作室的非专业人士,以及希望系统了解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的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很有价值。

——仲继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这是一本回归常识、唤起直觉的书,以直接和贴切的方式说明建筑中的人本、自然、资源、材料、需求、技术……以及它们之间显而易见的关系。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粗看是一本实用基础的建筑学入门书,细读则能发现里面蕴涵的“大道至简”的智慧。“赤脚”是专业智慧大象无形般的返璞归真,“绿色”则体现为乡土技术提升与现代技术的相映成趣。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作者简介

约翰·范伦根

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传奇人物出生于荷兰,在加拿大学习建筑,并于1960年获得俄勒冈大学的建筑学位。1970年代初,主要受《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的影响,他放弃了在旧金山的成功的建筑师生涯,致力于为拉丁美洲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住房。他搬到了巴西,在那里和他的妻子罗丝创建了TIBÁ,一个在巴西东部沿海丛林MataAtlantica的替代性建筑技术(alternative building technology)研究所。同时,范伦根家族开始将废弃的草原改造成热带森林。


约翰曾为联合国(在墨西哥,印度,突尼斯,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社会发展秘书处SAHOP工作。在TIBÁ,他继续开发建筑技术方面的新思路,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工作坊里的自助建造者。

译者简介

谭刚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教学 I 类岗)、《新建筑》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民居、近现代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研究。

钱闽

香港大学建筑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村镇建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安道普合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前言


“赤脚建筑师”这个词的灵感来自最早的建筑师,他们生活在遥远的过去,光着脚踩着泥巴来制作土坯。赤脚建筑师们创造了古代最不可思议的建筑,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对于想要建造一所房子的人来说,本书并没有提出硬性的建筑规则,而是展示了用各种材料建造房屋的多种方法,从而让你在建造房屋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在你不是亲自完成所有建造工作的情况下,了解本书中的概念和实例,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些理念,会让你能够与负责建造的人进行更有效的对话。

版式设计展示

右滑动查看更多

腰封可作为工作用尺

内文双色印刷,雅致设计,精装工艺

内文用纸:80克雅致纸,特种纸环衬

装订工艺:锁线空背装,可完全摊平

本书预览

主要内容


向下滑动阅览

作为一名著名建筑师和联合国前工作人员,约翰·范伦根亲眼目睹了人们对更绿色的住房的迫切需要,于是在本书中,用大量浅显易懂的图片和文字,清楚全面地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方方面面,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什么是低成本和可持续的建筑,内容涵盖绿色建筑各个环节:设计(选址、朝向、气候考虑)、材料(各种天然材料,如剑麻、仙人掌、竹、木、土等)、施工(基础、屋顶、地板、墙、门窗等)、采暖和降温、供水、卫生设施,还讨论了城市规划、小规模能源制造等,涉及的范围和适用面很广


    本书是为那些梦想建造一个家的人准备的,也是为那些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包括木匠、泥瓦匠、水管工等工匠,以及城市规划者、乡村技术人员和小型社区的设计者等准备的。尽管展示的方式方法大都是传统的,但也不乏现代的技术。作者向读者建议:绝对地遵循乡土技术可能会令人沮丧,采用两全其美的方式来打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会更好


    “赤脚建筑师”这个词的灵感来自最早的建筑师——古代的建筑工匠,他们光着脚踩着泥巴来制作土坯。赤脚建筑师建造了世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古代建筑,比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及世界各地最大量的民间建筑……

 

本书呈现的信息以图像为主,采用简单的绘图,而不是长篇大论的文字,来传达信息和解释说明。


    1982年,约翰·范伦根(Johan van Lengen)在墨西哥用西班牙文撰写并绘制了本书。政府购买了4万册,墨西哥每个图书馆都有一本。这本书后来在拉丁美洲销售了20多万册,还在巴西出版了葡萄牙文的加长版;2007年,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本书是第一个中文译本。


作者序


向下滑动阅览

亲爱的读者:


非常荣幸我的书能以中文呈现。


多年来,我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乡土建筑的崇拜者和爱好者。我多次受到中国本土生态知识的启发,包括手工制作的、地方性的、低廉的、可持续的和韧性的建筑技术。


我设计的空间深受风水哲学和如何与自然共生的原则影响。年轻时,我甚至热心地尝试学习普通话,尽管没有成功。


所以,亲爱的读者,你可以理解我是多么高兴能在你们有着千年传统的基础上播下一些种子,并期待其发芽吗?


撰写这本书是为创造或改造个人和社区的环境提供帮助和赋能。书中提出的生态建筑(Bio-architecture)的概念将生态学、建筑学和城市学结合起来,传授可持续的技术,帮助改善生活,同时将人们转变为其住所的生态建筑师(Bio-architects)。


同时,这本书也是关于如何将场所、社区和自然建立联系,让这些“如此简单的理念”能够在今日世界重建的。它是关于在我们各种社会和文化历史已完成的工作基础之上,去寻找正发挥作用的和那些需要被创造或修复的联系,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应该都是挑战。


我们目前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设热潮中,而其正由中国引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利用大型项目进行国家建设并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这种情况带来了各种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中国人民将如何应对它们?


我相信,生态思维的能力——将世界视为人、地、自然之间的联系网络的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结合基于亲属关系和资源共享的特色社会体系,中国将找到恢复生态平衡的法与道。


我热切地希望你能应用和挑战本书中的一些技术和理念,看看它们是否行之有效,或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效。有效性是对专业知识的最终检验。亲爱的读者,这些理念的价值将由你的经验决定。


当你阅读这本书时,我希望你能感觉到你正在与一位工作伙伴进行交流。虽然我可能不知道你的名字或个人境况,但我与你有着同样的问题和梦想,这些问题和梦想可能使你看到这本书,我希望书中的思想能让我们更加亲近。


约翰·范伦根


译者序


向下滑动阅览

这是一本迟来的译著,因为原著早在1982年就已写成。这本译著也并非专门为当下中国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或社区营建而推出,因为书中的那些营建技术和传统智慧千百年前就在那里,且沿用至今。


《赤脚建筑师:绿色建筑手册》(The Barefoot Architect: A Handbook for Green Building)由约翰•范伦根(Johan van Lengen)于1982年在墨西哥以西班牙文写成,后翻译成英文于2007年在美国出版,皆广受好评。该书西班牙文版已经售出超过20万册,英文版进入亚马逊图书畅销排行榜(Amazon Best Sellers Rank)。两个文种的版本出版时间相隔20多年且都持续热销,证明了本书的价值和持久影响力。该书也被很多政府采购作为图书馆的必备书籍。

范伦根在1987年和他的妻子罗丝(Rose)创立了直觉技术与生态建筑中心(TIBÁ),这是一所致力于教授人与环境和谐共融的社区学校。范伦根是一名有着丰富建筑经历的建筑师,也曾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团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和他的团队收集整理了世界不同气候地区的绿色低成本建造技术,本书可谓他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范伦根以人为中心展开讨论,指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对建造未来负责。他通过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技术提出实用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的整合将指引建造者创建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


范伦根创造的直觉技术(Intuition Tech-nology)的概念,涵盖了大量天然材料的使用和构造、天然的采暖和降温技术、日常的生活起居和环境卫生,与自然建造不无关联。本书记录了众多自然建造的工法与技艺,有如西方现代版的《天工开物》。很多我们今天在乡村建设中看到的创新设计其实古已有之,有些技术看似过时甚或“落后”,实则引发一种源头式的思考,这些粗陋的方式方法其实有其科学性和适宜性。书中介绍了大量原始的甚至笨拙的方式,如仅用自然的材料和简单的工具,全凭人力实现旱地取水等生存和“住居”的基本需求。书中讲述的很多做法和技能甚至让人想到流行的“荒野生存”等挑战游戏。本书或可作为中小学物理、科学和劳动课程,以及户外研学、拓展课程的辅助教材。材料的物性和构造的初始形态其实就孕育着其发展的基因。自然建造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也是一种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状态,一如中国人理想的住屋是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同频共融。阅读本书时会很有画面感,房屋的设计与建造更多的是基于对生活的考量,也会让有一些过往生活经历的人回想起早年在乡村盖房子,或单位公共食堂过滤水、降温、保存食物等场景。


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的手册,更是基于生态思维(Eco-logical Thinking)对相关的材料选择、建造技术和设计过程的感悟和阐释,是真正贴近人与自然、贴近民间建筑思想和行为的经验总结。书中的技术多采用地方乡土材料,体现出极强的地域气候适应性和低成本的优势,不仅适合中低收入人群,也丰富了当今建筑技术的选择。书中谈及的建筑或聚落选址、空间分布等原则都是谦和、内敛的,对于风景和历史建筑是要退让(敬畏),而不是“占有”或是置身其中……对建筑(人造物)与环境(风景)的“关系”的认识和建构反映出设计者或建造者的价值判断。作者认为建筑应是和谐的,基于常识而后求变,只有以一种负责任的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才能完成。或许做一个“拙匠”反而更能打动人。简单即智慧,原初而静谧。


本书的架构从设计开篇,分别基于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材料、设施类型展开。从建筑单体到聚落逐节铺陈,对简单细密的“规则”逐条加以阐述,让读者(我们)明白古城、古镇街区和宜人的街道是怎样“炼”成的。这种不合时宜的“刻板”的原则才真正造就了历史城镇和街区,在自然中孕育人文。本书的撰写和编排深入浅出,从设计到施工,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从专业知识到图示表达,清晰明了,可谓是一部非常好的建筑启蒙教材。在看似简单的乡村建设中为什么学生无从下手,或方案无法落地?本书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设计从何开始?怎样用简单的方式、清晰的图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怎样建造一所恰如其分、美好和谐的房子?不应只追求美的形式,而对基本的材料、要素和构造置若罔闻。或许该如本书那样,从最简单的住宅设计开始,按照本书的编排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一月有余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住宅(平面)设计,知晓从建筑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以及建筑单体与自然环境和城镇聚落的关联。本书可作为建筑学入门的初步设计教程,能让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知识入手,“速成”对建筑的工程属性和物质属性的认知,让学生在收获小小的成就感之后思考住宅等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尺度、朝向与家庭规模、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系,进而就建造材料进行选择、分析和研判,再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成方法的演练,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特定使用方式的住宅,或某种具有地方特点的住宅,或批量化定制的住宅……


本书是对传统民居和乡土营建的系统总结,虽然主要是以南半球为例,但同样适用于中国等北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但在书中都可找到相应的材料、构造和技术。本书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的“参照系”,成为中国传统民居尤其是其营建技术和方式的调研指导手册或参考书。


本书不仅关乎人本,而且对材料物性的理解和运用、建筑技术的存续思考等均有涉及,平实的表达中透露出真知,触及建筑学的本质。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空间组织和使用的基本逻辑,用最常用的建筑构造阐明了基本的构造原理,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材料基本的特性及其使用方式。我们的建筑教育的启蒙以及乡村建设和社区营建过程中的交流不也应该如此吗?


传统的乡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参与的建筑”,过去的农民都会一些泥瓦活,都能参与协力造屋……难道社会分工后只有通过再教育(而不是耳濡目染的日常)才能让新一代农民掌握一些基本的建造技能(甚至包括农业技能)?难道学校教育就是让“手”跟“脑”分立,“专业”教育下的学子在乡村真正广阔的大地上却难以施展拳脚?或许本书能些许弥合“专业”教育所带来的某种裂缝,带着初学者和专业人士回到建造现场,回到生活场景,回到常识——生活的常识和建筑的常识。这本册子可作为学生和专业人士的案头书或枕边书,亦可随时随地翻阅,开卷有益。


“在地性”曾一度成为国内学术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赤脚建筑师来说应该是不存在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着数次“设计下乡”,队伍中也不乏如本书作者这样的“赤脚建筑师”。我国在各个年代都出版过农村自建房或集体共建房屋的图集或指导手册,但编撰体例完全不同,并不是本书这种系统全面、浅显易懂的原理讲述和具体操作指导。今天“三师”下乡(“三师”指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向民间学习的同时也贡献了新的理念和实践作品,但作品的主体性和价值取向似乎与本书倡导的有那么一点儿不同。


当今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美丽乡村建设,由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政府、专业人士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身体力行开展新型村镇建设的实验和实践,都涉及乡土设计和建造技术。或许有读者认为书中很多做法太“低技术”了,今天不适用了。但当你真正走向广袤的乡野,劳作在山间,便不会有此观点,不论是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还是在世界其他的某个角落。这本乡土建造技术“百科全书”式的“宝典”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不仅涵盖了建造的各个环节,在教会读者理解建筑本质的同时,提醒读者每一个基本要素的效度(正确性),还传达出环境共生的责任意识和同理心。这样的建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谦和的建造。

谭刚毅、钱 闽


编辑有话说

在这个全世界对环境越来越关注的时代,对于那些希望利用自然资源建造更低碳、更绿色的房屋、追求更自然、更简单的生活的人来说,《赤脚建筑师》是一本及时和实用的书。书中用大量手绘图片、简明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绿色建筑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自然建造之道,人人都能看懂


对于建筑初学者来讲,这是一本能快速了解绿色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并且掌握建筑单体与自然环境和城镇聚落的关联的启蒙教材,亦可作为建筑学入门的初步设计课教程。


    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不管是房屋的直接建造者,还是专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书中的理念和方法,都会对你有所启发。


    书中的很多做法和技能甚至让人想到“荒野生存”等挑战游戏,因此本书也可作为中小学物理、科学和劳动课程,以及户外研学、拓展课程的辅助教程。


    本书为世界级畅销书,原著在全球销售超30万册,英语版进入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版(Amazon Best Sellers Rank)。该书也被很多国家和政府采购作为各图书馆的必备书籍。


本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当你建造一栋房子的同时,你也在建造一个家。一组自身和谐的家,将会组成一个和谐的社区,形成一个富有成效的、健康的人居环境


购书链接





图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官方网站: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投稿邮箱:jzyc.ha@tongji.edu.cn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遗产学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